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平阳府(临汾)跟并州府(并州府)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信息发布者:姚创珍
    2018-01-11 10:24:54    来源:悟空问答   转载


    悟空问答

    旅游社会历史临汾

    平阳府(临汾)跟并州府(并州府)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回答  收藏问题 (3邀请回答 

     举报

    我有靠谱回答

    6个回答

    悟空问答

    平阳府(临汾)跟并州府(并州府)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山西洪洞大槐树

    回答

    山西晚报  《山西晚报》官方帐号12-29 22:44 关注

    首先挑个刺儿,历史上有平阳府,但从来没有并州府。说府城,那就是太原府。并州是太原古称,但如果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所辖地方就很大了。东汉时期,设十三州刺史部,并州为其中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九郡,比现在山西省还要大。

    和平阳府相对应的,是太原府。明清时期都为山西布政使司所辖,相当于如今山西的太原市和临汾市。

    不过,太原府是三晋首府,亦如同今日太原是山西省会一般。

    两地之间有何渊源?同处一省,自然往来较多。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比如说有晋之始。叔虞被封为侯,封地在临汾翼城一带。然而,叔虞祠,也称晋王祠,即现在的晋祠,却在太原。

    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14   1评论

     分享

     举报

    山西洪洞大槐树12-01 01:05 关注

      “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却同样的命运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现代的经济发展遮蔽了它们曾经的光荣,人们无限向往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繁华,追逐那些新兴的旅游胜地的奇异,很少有人再肯光顾这三块地方,去了解别一样的地理环境,和别一样的人的生存状态。”

      在咱不大的临汾城生活了二十年,对乡音并无过多的感受,常以为“我们北方城市”的普通话很是标准。不想多几次从南下北上的经历让我惊叹,这座城市的乡音原来是那样的深入、浑厚、多彩。亲切之余,慢慢体会到了方言每一句抑扬顿挫中这座城市延续了几千年文明演化中的智慧。以前肤浅的认为有方言土话是农村人说的,落后,闭塞,仔细想想,一个“土”字融合了多少智慧与乡情。这句才送走“年逝个”,这句又迎来了“斯跟”。早上“夫掉”起来喝口“夫”上班“冾”;晌午里伸个懒腰:“把人乖死俩”;晚饭,你要是还没就着《新闻联播》“喝脱”,那就顺着晚霞去跌上一晚牛肉丸子面吧,绝对“美地美着哩”。你“木前儿”?!“好咱地人啊”,我请,“不团你,儿煽!”

      打开任何一张以方言划分的中国地图,你会发现,临汾运城所下辖的几乎整个晋南地区与山西绝大多数地方分属不同的方言区。整个山西省被分成了两个大区:除晋南外,山西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晋语区”,而晋南则在地图的西南端自成一派,和华北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归为“中原官话区”,晋南为官话区中的“汾河小片”而我临汾平阳府有被细划归为【平阳小片】。这也就是说,行政区划的山西省中,临汾、运城和其他地区的方言有较大的差异。这也印证了临汾运城人用方言与晋中北的太原人、大同人交流起来存在着不小的苦难,而晋南话与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方言交流上完全无困难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如果不仔细加以辨认,很难进关中方言和晋南方言加以区分,特别是晋南南部地区几乎和关中地区方言无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贾平凹写的是“秦腔”,我这个临汾人照样看得懂听得惯。而被称为【晋腔】的蒲剧,多被称为秦晋梆子。西安方言歌手黑撒的歌,我累了烦了听听便乐呵呵。若是把黑撒的歌词变成太原话呢?我想我一定没有了亲切感。同理,如果叫太原人大同人来接受晋南的地方文化,我想难度可想而知,别说接受、认同,我想很多人都对晋南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我们对晋中、晋北的文化也缺乏基本的认识。

       雁北人觉得的大同就是山西,山西就是雄伟风沙大漠。晋中人觉得太原就是山西,山西就是晋商高宅大院。上党人觉的长治就是山西,山西就是秀丽白云蓝天。河东人觉的临汾运城就是山西,山西就是厚重,断壁残垣。山西其实不那么简单。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山西中部的忻州太原吕梁阳泉,山西南部的临汾运城和山西东南部的长治晋城将山西这块平行四边形的文化拆的四分五裂,这也是了解山西的前提和最基本的认识。同为一个行政区,彼此紧密联系,而方言却大相径庭,这不得不令人好奇。通过资料和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断然判定,不仅仅是方言,晋南与山西省的其他地区,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也是我继续升入下去的了解临汾方言的兴趣所在,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活化石,若要梳理晋南和山西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定能从方言发展历程中中浅窥一二。

      若要探究今山西境内方言发展的脉络,便要着重从晋国(春秋)以来山西和全国的行政演变和山西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来讨论,予以究文化脉络,还需知“晋”和“晋语”的发展演变以及当今历史教育,地方文化教育。这也是三个影响方言的决定性因素:天、地、人。

      关于行政区的划分

    (一)、平阳府(临汾、运城)和并州府(太原)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晋国、晋文化起源于晋南。晋地为翼城曲沃一带,“晋”指临汾运城地区。“三晋”才指代山西。现在行政意义上的简称“晋”只是“三晋”的代称。

      远古先民“逐水草而居”,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孕育了汾河流域的最早的文化,有资料显示,山西省内石器时代遗迹晋南占了70%以上。到了尧舜禹时代,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在今天的晋南。禹贡九州,汾河下游地区为冀州,为天下中心。临汾、运城,也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阳(临汾)更是以尧都闻名于世,成为华夏第一都。上古书籍比如《山海经》等也都是根据以黄河流域文明为中心的世界观编写的。

      抛开现在的行政区划不谈,整个黄河流域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发源地。现在我们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山西是没错,但是看山西的哪里?五千年文明只有古晋地,只有临汾运城,没有其他。你会觉得太原的历史有咸阳悠久吗?你会觉得大同的历史比西安还厚重吗?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临汾和运城有独立的行政建制,不再属于山西,那么再看“五千年文明”就没有山西什么事了。

      山西的历史到了公元前1066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1066年,武王伐纣,晋南为商统治中心,武王胜利后,周武王将原归属于商的唐国(翼城)占领,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叔虞,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典故,“唐叔虞”由此而来。叔虞之子改国号为“晋”定都于今翼城曲沃一代,领土包括今天的晋南,成为华夏民族在今山西境内的代表。不知道两千年前的他,有没有在翼城的城楼上激情的大喊大喊:“晋~~~国~~~~~今天~~~~~成立了!”抛开今天对“晋”这个字作为行政简称的狭隘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唐、晋是一个地名,就是指今天的翼城。不要小瞧这个“唐”,千百年后的晋朝唐朝都是因此得名。(李渊的祖先被封在唐地,号唐国公。李渊建政后遂将唐定为国号)。周时期晋的建立也成为汾河中下游文化、经济、凝聚力上一次巨大的推动和凝聚。但是,到了晋献公时期,晋国遇到了真正的危机。《国语 晋语二》“晋侯将死矣!景霍(今霍山)以为城...狄戎实环之。”见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晋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汾河上游的少数民族的阻碍,生活在汾河中上游的少数民族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对晋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是情况到了公园前636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晋文公重耳登上了历史舞台。关于晋文公的历史故事、典故不胜枚举,在此也就不一一介绍了。晋文公是临汾曲沃人,在他的带领下,晋国以汾河中下游为基地,汾河为谷道,消灭了诸多今位于晋中晋北的少数民族狄戎,扩大了自己的版图,使国力空前的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中原霸主。

      文公消灭了晋中、北的狄戎之后称霸中原后晋国的版图

      《汾河流域方言的语言特点及流变》写道:晋国在以汾河为自然条件击退狄戎部落、由南向北扩充自己的领地的过程中,也顺势将古晋语带入了晋中、晋北。可以说,晋山西境内的方的底层都属于古晋语,它们是以晋南为中心,以汾河为渠道,随着晋国势力的扩张、版图的扩大(伴有人口的流动)带入晋中、晋北的。

      也就是说,晋南和晋中、北方言同宗同源,皆是晋文公由南向北征服扩张中所使用、壮大的汾河中下游流域的语言,可以说这时的晋南、晋中、晋北方言并无差异,为什么今天看来差别巨大呢?

      行政、军事的力量影响了文化、改变了文化,是这种力量让汾河流域的文化趋于统一,也是这种力量,让文化迅速分裂。

      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篇第一个事件就是“三家分晋”,这也是晋中北、和晋南文化分裂的开始。《说文解字》:“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三家分今后,赵国以霍山为界,占据晋南以北大部分地区,而晋国的中心晋南地区,则由韩魏瓜分。其中韩都平阳(临汾),(所以临汾人其实以前都是韩国人),魏都大梁(洛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吸取了少数民族战斗的长处,增强了国力。赵国的强盛加强了其内部的凝聚力,使其文化发展上摆脱了晋文化的巢臼,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和晋南的晋国故地产生了不小的差异。

      我们试想,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韩国在战国时期分得了晋国故地的中原上地,其文化和国力不会也不可能采用少数民族的“胡服”,中原谷底也没有那么多马去“骑射”,加之晋中北多为高原山地,晋南多为谷底平原,交通不便,且政治对立,兵戎相见,双方的文化就此严重的割裂开来。这也是今天以太原、大同为代表的晋中、北文化、赵文化和临汾,运城为代表的晋南文化、晋文化分裂的开端。

      历史滚滚大潮呼啸而下,秦军战马一统河山,天下归于秦始皇一人手中。接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秦置三十六郡县。山西境内的两大中心地域太原和临汾分属太原郡和河东郡。汾河流域也就此形成了两大行政中心,以太原盆地为核心的太原府,和以临汾盆地为中心的平阳府(今临汾)。可以说,在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太原府和平阳府在整个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秦置郡县以来,一直到宋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平阳(临汾)和并州(太原),这两座伟大的城市,代表着各自文化特色的精髓,再也没有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内。

      习惯了今天的行政区划在看各时期的历史地图你简直难以置信,整个河东地区一直隶属于中原,乃至在乱世,在用今天山西版图的眼光看来,河东地区也永远的那么非主流,永远独树一帜。

      最典型的就是汉代,大汉国统治中心司隶包括了豫西、晋南、陕南关中地区。这进一步印证了关中文化、晋文化、和豫西中原文化的亲和性。

    汉为大一统时代,我们看一看分裂时代的行政区划,平阳、河东不属于燕赵文化圈,行政区划上也从来没有分在一起的传统,看图便知,不言自明。

    时间进行到北宋,平阳府一千多年来的行政地位首次低于太原,成为河东路的一部分。但是北宋的行政区划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军事考虑的,黄河以北作为军事基地不宜再细化行政区。在短暂的合并后,随着北宋政权的瓦解,平阳府在金代恢复了其和太原府同样地位的行政级别。

    蒙古人的到来毁掉了一切。蒙古人只将汉族主要的居住区域分为了八个大的行政区,我只能说,蒙古人的世界我不懂。虽然行政级别上平阳府被严重削弱,但是在元代,平阳府有另一件事被历史永远的记住。元代全国两个文化中心,北京和平阳。

    明、清的区域划分就不细说了,在蒙古人的基础上,明代建立了自己的省级行政单位,清代基本加以延续。平阳府的地位不管在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和清山西省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整个这么多材料的表明,临汾地区、运城地区不简单是隶属于山西省这么简单,在千年的中华文明政治传统中,临汾运城有其独立的行政所属,就是“平阳府”。临汾、太原各自代表的晋、赵文化都有其自己的行政表现。

      在元代以后,我国省级政权基础建立的时候,平阳府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行政地位,被划归山西。但是平阳府的地位并没有非常大的削减。

      所以,关于“为什么临汾属于山西的行政区,但是方言和山西其他地方这么不同”的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临汾属于山西并不是因为文化上的统一性和相似性,而是划归山西属于单纯的行政行为。所以,不一样的水土当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和方言。

      (二)、工业时代临汾行政地位的迅速衰落

       中国城市的力量变化有两件决定性的事件:民国的工业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设计。

      中国每个城市能有今天的地位基本上是在民国确立的,因为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最重要时期——早期工业化时期。可以这么说,工业化改变了全世界的力量格局,中国当然不例外。比如石家庄,马鞍山等城市的出现等。这些都是明显的例子,而民国平阳府的地位下降之急剧,却没有受到关注。因为太原本身的行政地位高于临汾,所以掩盖了临汾的急剧坠落。

      太原的工业化不仅走在山西前头,而且走在全中国前头,阎锡山统治时期的山西工业成就表现在太原的城市规模上,太原的城市规模在1949年中共建国时排在全国前十。我们都知道,阎锡山的“山西共和国”的独立性,阎是五台人,自然而然工业布局倾向于晋中地区,且晋中地区多为山地,易守难攻,军工的布局当然倾向于晋中。加之山西的资源当时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工业布局不合理的时期,太原在民国时期一飞冲天,成为全国大都市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自然地,晋南地区的发展就没那么快了,民国时期,晋商的实力已经大打折扣,只有少量的工业还全部布局在了首府太原,一步差,步步差,可想而知差距会越来越大。

      有人会说,是不是夸大提升了了临汾的地位呢?实际上临汾和太原在工业化之前的实力以及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这没有根据。众所周知,中国至今都不是工业国,古代更是以农业为绝对主导,从自然环境上看,临汾盆地,太原盆地水土都非常优沃,而平阳更佳,而且晋南有盐产地,晋南的经济水平绝对不会比太原差,反而我认为远远领先于山西其他地区。我们看到为什么晋商多为晋中人,而晋南人少。两个理由,一,商人地位低下的古代,没有崇尚经商的思想,走投无路才会去经商。二,晋南人尤其是运城人爱读书,守着士大夫的节气,爱走仕途这条道路。而且没有工业化的时代,自然条件很重要。人更习惯于自己习惯的生活条件,晋南自古人丁兴旺,大槐树移民为证,所以综合看来,晋南的各方面绝对不会差。

      工业发展落后下来了,到了1949年之后,更是连行政地位也不保了。我们都知道,我国现在的行政体制是完全集中集权的体制。一个省要发展,你自己说了不算,得中央让你发展你才能发展,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导致山西从一个明清时代全国最富有的省变成现在的中下游省。而且山西内部的发展虽然临汾走在前列,经济一直全省前三,但是很多机会都不会落在你的头上,更可悲的是落在你的头上有时候还抓不住,发展速度不如太原不说,还被长治等发超。所以,临汾的发展,面临的是山西发展滞后,在省内发展也滞后的双重压力。

    (三)、行政地位对方言的影响

      太原地位的上升使其文化具有可以影响周边地区的能力。我们看到,晋语区不光是山西省内有,华北地区,陕北,内蒙古很多地区都有分布。有三个原因:一方面是人口的流动,比如走西口,包头是典型的例子。二是文化扩张,随着城市地位的上升,文化侵入到原有地区。三是自然环境相似,同根同源。比如陕北,陕北和晋中北地区方言没太大差别。

      反之,临汾行政地位的下降,导致了文化的没落和原有地位被全面压制。方言、戏剧是最好的例子。

      80年代,太原的几个学者踢出了“晋语”的概念,使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北、晋东南方言区独立于中原官话,在学术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讨论。我对这个划分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对这个名称非常反感!因为山西简称“晋”所以山西大部分地方的方言就要叫做“晋语”?简直是个笑话,晋地的人们都不说“晋语”,反而是被晋国征伐得到的土地的地区说起了“晋语”?!在古籍中,晋中方言等现在的“晋语区”都被称为“赵语”,怎么到了现代,就成“晋语”了呢?这完全是行政主导的一种病态的表现。秦晋方言就特指秦地关中和晋地河东地区的方言,赵有其自己的独立文化,为何又要抢“晋”的名称呢?陕西南部汉中说话和四川类似,陕北属于“晋语”区,如果汉中陕北搞个“秦语”你觉的西安能答应吗?秦地都不说“秦语”!

      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蒲剧。蒲剧起源于运城永济一代,蒲剧以前被称为“晋腔”和“秦腔”相对应。以前山西只有蒲剧,大家都看蒲剧,但是随着太原行政地位的上升,达官贵人们根据蒲剧创造了自己的剧种“中路梆子”,建国以后被称为“晋剧”。晋剧之前一直都指的是“蒲剧”,但是太原强大了,把晋剧的招牌也拿走了。“晋剧”,真的是【晋】剧 吗?

    二、黄河为母汾河渭河为父与“山陕一家”

    晋南和关中的关系再简单不过了,少了那些近现代人为的纷纷扰扰和我们固有的认识,很容易解读。

      看图一目了然,汾河和渭河的冲刷造就了伟大的平原,也就是在这两个平原的孕育下,诞生了伟大的晋文化和关中文化。自然条件决定一切,相同的土地,相同的水文自然环境必然诞生相差不远的文化类型,方言当然不例外。有很多人只提到黄河对于文化文明的重要性,没人注意到汾河、渭河同样重要。如果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汾河和渭河就是我们的父亲河和小叔河。(长江和珠江就是我们的大姨妈)不许笑。盆地可以产生文明和城市,同样的,太原盆地也是个例子,它孕育了太原的光荣和辉煌。

      有很多人认为,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过于强大,以至于影响了晋南的方言,不然为什么古晋地的语言是由晋南传来的,而只有晋南和山西其他地方不一样呢。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水土,根据王临惠教授的推断,他认为晋中北地区山地多,闭塞,语言进化速度慢,而晋南交通便利,语言进化速度和中原其他地区一致,所以产生了今天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晋语”中还保留很多古代才有的“入声”的原因。黑撒乐队有首歌叫《秦始皇口音》,说西安华为秦始皇口音,其实严格说起来这也是错误的,语言语音是不断变化的,就像今天普通话影响了非常多的方言。

      我在汾河边长大,所以我能听懂渭河边的话。就这么简单。

    山、陕一家也很容易解读。山西陕西一家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山陕会馆,山陕的会馆建筑规模和艺术工艺的水平有些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很多广东福建地区的山陕会馆。山西陕西以相同的文化类型出现并不是因为他们文化一致性这么简单。而是晋中北和陕北自然环境一致,所以文化一致,晋南和关中自然环境一致,所以文化一致。在晋南占主导时,和关中一致,在晋中占主导时,和陕北一致。山西陕西的文化亲和性在于掰开来一致,而不是统一的一致。这非常好玩。

    三、扯淡的教育

      其实这个章节应该叫做扯淡的行政体制,因为任何教育体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方式都是行政体制的附庸。中国的教育是分等级的,你在什么级别的学校就享有什么级别的条件,和经济上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里边的行政级别都是非常严格的,上升下降都不会很剧烈,收到控制。

      所以很多省不可能有全国顶级的学校,这些学校只可能在首都(首都在哪儿哪儿就屌,哪儿就外来人口多,哪儿就骂外地人骂的凶)这种体制下,谁会去了解自己的地方文化?

      非常多的人可能知道元素周期表第28个元素是啥,也不知道临汾一中大门出来看到的铁佛寺那佛塔叫啥名。可能知道你给一个不受摩擦力的小推车一个力它会怎么乱七八糟的运动也不知道鼓楼上四面写的大字是啥。这就是中国教育,我们要去北上广,我们要去省会,谁没本事才留在屁大的小地方。没有人有错,没有人应该得到惩罚,但是现实就是没有人愿意回归乡土,也不是说他们主动的不喜欢,而是土地和人的关系,被人为的割裂了。没人爱说小地方的方言,那他妈都是”农民老土“。非常感谢乔忠延先生编著的《平阳五千年》等地方文化教科书,这是我早高中独到的唯一介绍临汾地方文化的书籍。非常喜欢乔忠延的作品,以及修尧庙,去临汾电视台讲临汾历史,在代表临汾在电视台和其他领域介绍临汾文化。作为后辈,非常钦佩。

    结语 

    北上广有开不完的演唱会,我们只有比全国一半还多的废弃的古戏台。 

    除了物质文明,我们的理想里什么都没有了吗?

    不,当这座萧条的古城的一切精神文明都被人为的破坏、废弃和扭曲,忍着非议和嘲笑,我们至少还有方言和吃食:“儿煽”和“丸子面”。

      有机会多说几句临汾话,多跌几碗丸子面,在时代的洪流中给这座没落衰老的城市一些体面。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